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 通讯员 吴向裕
近日,江苏师范大学(以下简称“江苏师大”)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光学类专业的8名研究生,正式进驻江苏锡沂高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生工作站。在接下来两年半的时间里,他们将围绕先进稀土光电材料、中红外激光技术等前沿课题,开展深入的研究与学习。
把光学类研究生培养深度融入科研和产业一线,源于江苏师大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育人理念的革新。近年来,学院紧扣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使命,通过突出需求导向、搭建实践平台,聚力培养了一批具备家国情怀、社会责任感和扎实创新能力,能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光学类拔尖科技人才,形成了一条“思政为核、光电为基、融合为径”的特色育人之路。
“从研一开始,学院就组织我们前往相关单位参观学习,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。”陈航说。他是该校2022级光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,在研究院联合培养期间曾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。陈航目前已赴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读博深造,继续从事该领域的科研工作。
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核心技术研发。学院依托相关国家级平台开展中红外高功率激光器、高效激光照明/显示、高性能蓄光陶瓷等问题的研究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,学院科研团队通过“双选项目制”实现了学生研究兴趣与导师科研项目的精准匹配,引导研究生深度参与科技项目研发。
“我们引导学生从传统的‘单兵作战’转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协同攻关,指导研究生参与项目立项和实施,全面提升其能力。”江苏师大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张乐说。
为了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,学院与多家企业合作,聘用科技骨干担任校外研究生导师,联合企业建立创新平台和产业平台,并制定培养与考核细则,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能。“在课程教学、科研训练、竞赛实践、学位论文等培养环节,我们全方位融入融合培养理念,引导研究生将个人科研兴趣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、光学科技前沿紧密结合。”江苏师大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李印威表示。
近年来,江苏师大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光学类研究生累计获国家级奖励19项、省部级奖励35项,申请授权专利370余项,毕业生读博率达31%,近四成毕业生进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、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央企或国企工作,20余人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型号工程,深度服务国家战略和“卡脖子”技术攻关。
“通过系统的实践教育和科研训练,我们不仅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,还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的问题,使得光学类研究生的培养更加‘接地气’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依托,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。”江苏师大副校长娄峥嵘表示。
京海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